2012年的敦煌,作曲家谭盾第一次站在莫高窟前,眼前的壁画让他震撼不已。“这些来自千百年前的壁画深深地打动了我,我仿佛从画中听到了美妙的声音,感受到了慈悲和爱,让我有一种灵魂的冲动,想把这些壁画用交响乐演奏出来,带去全世界。”与此同时,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的樊锦诗先生提出了同样的想法:“小谭,你能不能把敦煌的壁画变成声音?”

谭盾和樊锦诗
樊院长这句话,点亮了谭盾心中埋藏已久的想法:“站在壁画前,我仿佛能听见画中的声音——4000多件乐器、3000多名乐伎、500多个古乐队在演奏。这是一种奇妙的通感体验。”

一场跨越六年的艺术苦旅
第二次见面时,樊院长抱出一摞个人珍藏的绝版专著——《敦煌壁画故事全集》《中国敦煌壁画全集》和《敦煌大字典》等,每一本都布满她的亲笔批注。
“您舍得把这些绝版书都给我吗?”谭盾还记得当时的惊讶。樊院长幽默一笑:“我这是在‘投资'未来啊!”
这份沉甸甸的信任,让谭盾开始了在上海与敦煌之间往返、寻找。他发现,石窟中的许多敦煌音乐手稿散落在世界各地,“大部分被收藏在法国国家图书馆、大英图书馆和日本的佛教博物馆等地”。为此,他开启了一场跨国追寻。

谭盾在法国国家图书馆追寻敦煌古谱

谭盾与奚琴
六年间,谭盾十余次深入敦煌采风,最终从浩瀚壁画中选出六个故事,创作出交响史诗《敦煌·慈悲颂》。他说:“这些都是教诲我们如何做一个良善之人的故事。”



谭盾指挥法国里昂国立管弦乐团和德国吕贝克国际合唱学院,共同演绎《敦煌·慈悲颂》
为什么选择九色鹿?
在六个故事中,谭盾特别把第二幕留给了九色鹿。
“传说有一天,九色鹿看到有人落水,明知自己一现身就可能被人类捕杀,她还是不顾自身安危,飞奔过去,救下了落水人。”这个故事最打动谭盾的,是九色鹿“明知危险仍选择善良”的勇气、舍己的大爱。 在谭盾看来,“这是做人的主心骨,无论小孩还是大人,都不能把它忘记。”

“扯一把地气”的智慧
谭盾在书中分享了一个对他影响至深的童年故事。在湖南农村长大时,他常见受伤的小狗躺在地上两三个小时。长辈说,那是狗狗在“扯地气”——从大地汲取元气和能量。
“九色鹿的故事,就是让孩子‘扯一把地气'。”谭盾说,“这些关于善良、勇敢的童话,是一份智慧启迪,能帮孩子在成长中分辨良善与恶丑。”
在他看来,“敦煌留给世界的不只是古老的壁画,还有对善良的信仰,对大自然的爱和对和平的向往。这正这样的信仰,让中华民族长久以来在世界上受人尊敬。”

为未来而创作
“《九色鹿》音画绘本是为未来而创作的,”谭盾说,“因为孩子们的未来,正是从今天的故事里延展出去的。”他自己的两个孩子也是听着九色鹿故事长大的。
让孩子聆听中华文明的故事,保有对大自然的爱、对生命的爱、对人类互相的爱,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生命真正变得无限,才能和平地走向未来。”

一本可以“听”的绘本是如何诞生的?
这次应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邀请,谭盾与插画师尧立、演员马伊琍合作,让九色鹿故事以全新的“音画绘本”形式呈现。

这不仅是一本书,
更是一次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
让九色鹿带着孩子,
聆听中华文明的心跳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