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中学生 > 正文

传承·创新·引领:《中学生》杂志创刊95周年座谈会

2025-10-22 来源:《中学生》

《中学生》杂志于1930年由夏丏尊、叶圣陶先生创办。1964年,毛泽东同志题写刊名。丰子恺、冰心先生曾为《中学生》杂志作画、题词。这本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刊物,历经九十五载岁月流转,至今依然熠熠生辉……

2025年10月19日下午,《中学生》杂志创刊95周年座谈会在新华书店(总店)举行。教育界专家与中少总社科学教育读物出版中心的负责同志、《中学生》杂志编辑齐聚一堂,针对《中学生》杂志的改版工作和进一步发展进行了深入地研讨。

与会专家一致认为,改版后的《中学生》杂志充满青春气息,内容紧扣当代中学生的多元需求,版面设计具有视觉冲击力,堪称一次“突破性的升级”。《中学生》杂志正以愈发年轻的姿态,陪伴一代代中学生成长。

专家研讨

(以姓氏笔画排序)

王本华(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、统编义务

教育初中语文2024年版七年级主编)

《中学生》杂志历史如此悠久,让人感动。这个时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改版后的《中学生》杂志花了很多的心思用于摸透当代中学生的心理脉搏。新栏目带给我一种扑面而来的鲜活气息,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,直击中学生的成长痛点,尽显对中学生群体的真切关注。

朱秀宝(北大附中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

初中学段负责人)

最近一期的“百校联盟”栏目恰好刊登了我们北大附中的介绍和两位同学的作品。看到孩子们的作品能够展示在这份沉甸甸的杂志上,我感到很欣慰。

中学生这一群体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,变化差异较大,杂志内容在尽量做到全面兼顾的同时,也要做到思想引领,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中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文化自信。

刘艳(北京八中初中部教研组长)

了解《中学生》杂志的历史后,我的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敬佩之情。95年坚持做一件事情,这是一种精神的传承。我想用三个词来总结我对《中学生》杂志的阅读感受:“走近、精准、交互”。当代中学生的需求是多元的,《中学生》杂志努力走近了学生,精准地做好了内容,与学生进行了交互,同时还需要不断加强与用户之间的黏性,让更多的中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和接触到这样一本高品质的杂志。

何郁(语文特级教师,统编本高中语文

教材编写者)

作为一名在教学一线深耕的教育工作者,我有幸在《中学生》杂志上发表过多篇文章,对《中学生》杂志有着深厚的感情。这本杂志的定位还可以更高,版式和栏目设计大气厚重,避免碎片化;力争对杂志内容进行立体开发,结合活动、视频等多种形式推广杂志。

宋春晓(北京市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

阅读服务部副部长)

《中学生》杂志涉及到时事热点、职业启蒙、心理健康等对中学生有切实帮助的内容,是有益且实用的。未来可以在互动性上进行提升,除了与学生、老师对话,也可以邀请家长参与。

张丽钧(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、河北省

特级教师)

现在很多杂志销量下滑,这让我感到很担忧。想办好一本杂志,就要坚持向读者进行高品质的“精神投喂”,既是可口的,又是养身的,还是润心的,更是塑魂的。要兼顾到读者的近期、远期和潜在需求,缺一不可。希望《中学生》杂志做好代际传承,坚持高品质出版。

孟岳(北京景山中学语文教师)

现在传统的出版行业都在尝试与新媒体进行嫁接。《中学生》杂志本身的内容非常扎实,当务之急是解决“与读者相遇”的问题。编辑们应积极探索与新媒体平台的结合,将杂志内容转化为多种传播形态。

本次座谈会,既是对《中学生》杂志历史的回望,更是对未来的启程。专家老师的每一句肯定与建议,都凝聚着对这本杂志的深情厚望。《中学生》杂志一定会从中汲取力量,在未来的旅途中,继续与中学生一路前行!